融合教育亦称“全纳教育”(inclusive education),是在1994年“世界特殊教育大会”所颁布的《萨拉曼卡宣言》中正式提出的。融合教育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设计与调整,使特殊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普通班,进行无差异学习,其目标是将特殊儿童包含在教育、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,以实现适才适能的快乐学习。
融合教育已是世界潮流,在国外行之有年,目前较有成的国家有:加拿大、美国、西欧诸国、新西兰、澳洲,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。我国自1986年起就有明文规定,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备“适应进校学习能力”的残障儿童。2017年《残疾人教育条令》修订,强调要积极推进融合教育;2020年,教育部出台《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,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。
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是特殊儿童的固有权利,当前我国政府已正式确立实施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、优先采取普通教育的政策导向。近年来,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人数及比率逐年上升,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。因此,从我国宏观教育环境和政策背景出发,低视力的孩子可优先考虑进入普校随班就读。另外,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在学习环境、授课内容以及专业就业方向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,以下内容可供低视力孩子的家长参考:
1、学习环境
特殊学校/盲校环境相对比较封闭,孩子如果不主动与外界接触,很容易与社会脱节。目前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半封闭式管理,和外界的互动交流有限,如果孩子一直在比较单一和隔离的环境,等步入社会与其他普通人共同工作、学习和交往时的差距和障碍就会显现。而普通学校相对就开放得多,低视力学生通过与普通学生的共同学习、交往、沟通等,可以更多元地“看见”世界,培养强大的内心,融入主流社会,促进社会化发展。
2、学习内容
由于视障学生个体差异较大,为适应孩子的平均能力,特殊学校/盲校所用的教材内容经过了简化,教学标准相比普通学校来说也有所降低。长此以往,视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逐渐拉开差距。但其实有一定比例的视障孩子,是有能力接受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的,他们的潜能理应得到更好地挖掘和培养,而不是止步于特教或盲校。此外,视力“不用则废”。低视力学生尚有残余视力,在普校学习能接触到更多视觉的东西,发挥剩余视力的最大价值,这点对于以盲文教授和学习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/盲校来说,是无法比拟的。
3、专业及就业方向
低视力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,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正常参加高考,且考试时可申请合理便利政策,日后可选的专业及就业方向更为广泛。而如果在特教或盲校就读,成绩一般的视障学生会去读职业中专,方向基本为推拿按摩;成绩还不错的上盲校高中,但高考时只能参加单招单考。目前国内有面向全国单招单考资格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仅四所:长春大学、北京联合大学、滨州医学院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,而且专业也只有推拿按摩和心理学,个别学乐器的可以读音乐学校。专业的局限加剧了就业面的狭窄,因此普校学习的低视力孩子,未来选择会更多一些。(点击这里了解普通高考和单招单考的详细区别。)
很多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去了普校随班就读会适应不了,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,与其他同学不擅相处等。其实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的不断完善,以及在一些政策及低视力辅助器具(如电子助视器、光学放大镜、大字课本等)的帮助下,孩子在学习和融入上已方便很多,正常的看书、看黑板等不是问题。当然,低视力孩子是进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还是去特殊学校或盲校,除了上述客观因素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孩子自身,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决定。建议家长们根据孩子的视力康复情况、医生建议及学校就读情况等具体分析,做出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学习选择,并且密切关注孩子学习情况,和学校、老师等保持积极沟通,与孩子一同成长。